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碳减排要求不断升级,现代煤化工如何破局?

碳减排要求不断升级,现代煤化工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4-01-25 16:43:37

  1. “煤制油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的相关论文谁可以帮忙一下呢?谢谢了~~
  2. 大力发展特色矿业循环经济 打造国内一流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3. 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煤制油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意义”的相关论文谁可以帮忙一下呢?谢谢了~~

  煤制油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2003年我国总能源消费量达11.783亿吨油当量,其中,煤炭占67.86%,石油占23.35%,天然气占2.5%,水电占5.43%,核能占0.83%。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2003年探明储量均为1145亿吨,储采比由2000~2001年116年下降至2002年82年、2003年69年。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为32亿吨,储采比为19.1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1.6~1.7亿吨/年的水平。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67.8%、2000年63.8%、2003年67.8%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553.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75.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油品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

山西煤化所进行”煤变油”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千吨级中试平台在2002年9月实现了第一次试运转,并合成出第一批粗油品,到2003年底已累计获得了数十吨合成粗油品。2003年底又从粗油品中生产出了无色透明的高品质柴油。目前,山西煤化所中试基地正准备第5次开车,计划运行6个月左右。目前世界上可以通过”煤制油”技术合成高品质柴油的只有南非等少数国家。山西煤化所优质清洁柴油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开发和提供先进成套产业化自主技术的能力,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可将煤变为高清洁柴油全套技术的国家之一。据介绍,该所2005年将在煤矿生产地建一个10万吨/年的示范厂,预计投资12亿~14亿元,在成熟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初步形成"煤制油"产业化的雏形。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油品短缺约在2亿吨左右,除1.2亿吨需进口外,”煤制油”技术可解决6000万~8000万吨以上,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年产值3000亿~4000亿元,其中间接液化合成油可生产2000万吨以上,投资约16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左右。从经济效益层面看,建设规模为50万吨/年的”煤制油”生产企业,以原油价不低于25美元的评价标准,内部收益率可达8%~12%,柴油产品的价格可控制在2000元/吨以内。而此规模的项目投资需45亿元左右。

目前,包括山西煤化所在内的七家单位已组成联盟体,在进行”煤制油”实验对比中实行数据共享;不久将有1.2吨高清洁柴油运往德国进行场地跑车试验;2005年由奔驰、大众等厂商提供车辆,以高清洁柴油作燃料,进行从上海到北京长距离的行车试验,将全面考察车与油料的匹配关系、燃动性及环保性等。目前”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厂的基础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可在2010年之前投入规模生产。

我国与南非于2004年9月28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项备忘录,我国两家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技术并与国外合资合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对可靠地建设“煤制油”示范项目有重要意义。萨索尔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煤炭液化工厂的企业。从1955年建成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共建设了3个煤炭间接液化厂,年处理煤炭4600万吨,年产各种油品和化工产品760多万吨,解决了南非国内40%的油品需求。

中科院与神华集团有关”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签约,标志着该技术的产业化指日可待。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十五”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山西省及有关企业的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研发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铁系催化剂、千吨级浆态床反应工艺和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截至2004年10月已完成了1500小时的中试运转,正在为1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的基础设计收集数据,已基本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性创新成果。与神华集团的合作,将促进对我国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于2004年11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洁净的煤制油产品。根据谅解备忘录,在为期6到9个月的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三方将就壳牌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分析、经济指标评估、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规定审核以及项目地点的确定。据了解,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各建设一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计划中的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初步估计总投资各为300亿元左右。

云南开远解化集团有限公司将利用小龙潭褐煤资源的优势,建设年产30万吨甲醇及1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项目,以及利用褐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汽油。该公司计划于2006年建成甲醇及二甲醚项目,产品主要用于甲醇燃料和二甲醚民用液化气。煤制合成油项目因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解化集团计划分两步实施:2005年建成一套年产1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建成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装置。目前,年产2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试验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将投资7952万元,建成后将为企业大型煤合成油和云南省煤制油产业起到示范作用。

由煤炭气化制取化学品的新工艺正在美国开发之中,空气产品液相转化公司(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与依士曼化学公司的合伙公司)成功完成了由美国能源部资助2.13亿美元、为期11年的攻关项目,验证了从煤制取甲醇的先进方法,该装置可使煤炭无排放污染的转化成化工产品,生产氢气和其他化学品,同时用于发电。1997年4月起,该液相甲醇工艺(称为lp meoh)开始在伊士曼公司金斯波特地区由煤生产化学品的联合装置投入工业规模试运,装置开工率为97.5%,验证表明,最大的产品生产能力可超过300吨/天甲醇,比原设计高出10%。它与常规甲醇反应器不同,常规反应器采用固定床粒状催化剂,在气相下操作,而lp meoh工艺使用浆液鼓泡塔式反应器(sbcr),由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设计。当合成气进入sbcr,它藉催化剂(粉末状催化剂分散在惰性矿物油中)反应生成甲醇,离开反应器的甲醇蒸气冷凝和蒸馏,然后用作生产宽范围产品的原料。lp meoh工艺处理来自煤炭气化器的合成气,从合成气回收25%~50%热量,无需在上游去除co2(常规技术需去除co2)。生成的甲醇浓度大于97%,当使用高含co2原料时,含水也仅为1%。相对比较,常规气相工艺所需原料中co和h2应为化学当量比,通常生成甲醇产品含水为4%~20%。当新技术与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相组合,又因无需化学计量比例进料,可节约费用0.04~0.11美元/加仑。由煤炭生产的甲醇产品可直接用于汽车、燃气轮机和柴油发电机作燃料,燃料经济性无损失或损失极少。如果甲醇用作磷酸燃料电池的氢源,则需净化处理。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了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5.34万吨、柴油53.04万吨、液化石油气6.75万吨、合成氨3.90万吨、硫磺2.53万吨、苯0.88万吨。

我国首家大型神华煤直接液化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推荐的三个厂址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上湾、马家塔、松定霍洛。该神华煤液化项目是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将中国丰富的煤炭能源转变为较紧缺的石油资源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炭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为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脑油。该项目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其副属品将延伸至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煤气等下游产品。这项工程的一大特点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包括煤液化、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空分等都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最大的。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税后净利润15.7亿元,11年可收回投资。

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煤炭转化中心自主研发的配煤液化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于配煤液化技术油产率高于单煤液化,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制得汽柴油的成本约1500元/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前的煤液化只使用一种煤进行加工,甘肃煤炭转化中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配煤的方式,将甘肃大有和天祝两地微量成分有差别的煤炭以6:4配比,设定温度为440℃、时间为60秒进行反应,故称为“配煤液化”。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使煤转化率达到95.89%,使油产率提高至69.66%,所使用的普通催化剂用量比单煤液化少,反应条件相对缓和。

甘肃省中部地区高硫煤配煤直接液化技术,已由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实验室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与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也签署投资协议,使”煤制油”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给甘肃省”煤制油”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资源保障,该省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就该省中部地区高硫煤进行”煤制油”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经专家测定,产油率一般可达到64.63%,如配煤产油率可达69.66%。该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甘肃省华亭、靖远、窑街等矿区煤炭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积累宝贵的经验。

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巳正式于2004年8月底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这种把煤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由三条主生产线组成,包括煤液化、煤制氢、溶剂加氢、加氢改质、催化剂制备等14套主要生产装置。一期工程主厂区占地面积186公顷,厂外工程占地177公顷,总投资245亿元,建成投产后,每年用煤量970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其中汽油50万吨,柴油215万吨,液化气31万吨,苯、混合二甲苯等24万吨。为了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风险,工程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先建设一条生产线,装置运转平稳后,再建设其它生产线。2007年7月建成第一条生产线,2010年左右建成后两条生产线。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煤炭产销量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据称,如果石油价格高于每桶22美元,煤液化技术将具有竞争力。

神华集团将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以煤、电、油(化)为主要产品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到2010年,神华集团煤炭生产将超过2亿吨;自营和控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及煤化工产品能力达100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的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年。2020年,其煤炭生产将超过3亿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和煤化工产品能力达3000万吨/年。

目前,煤炭直接液化世界上尚无工业化生产装置,神华液化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煤炭间接液化也仅南非一家企业拥有工业化生产装置。美国正在建设规模为每天生产5000桶油品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厂。

云南省也将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并积极实施煤液化项目。云南先锋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04年5月通过专家评估。项目实施后,”云南造”汽油、柴油除供应云南本省外,还可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同时也将使云南成为继内蒙古后的第二大”煤变油”省份。云南省先锋煤炭液化项目是我国利用国外基本成熟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建设的首批项目之一。云南煤炭变油技术将首先在先锋矿区启动,获得成功经验后在其他地方继续推广。即将兴建的云南煤液化厂估算总投资103亿元,项目建设期预计4年,建成后年销售额34亿元,年经营成本7.9亿元,年利润13.8亿元。云南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严重缺乏。先锋褐煤是最适合直接液化的煤种。在中国煤科总院试验的全国14种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中,先锋褐煤的活性最好,惰性组分最低,转化率最高。液化是一个有效利用云南大量褐煤资源的突破口,洁净煤技术是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煤变油”将使云南省煤炭资源优势一跃成为经济优势。一旦”煤变油”工程能在全省推广,全省150亿吨煤就能转化为30亿吨汽油或柴油,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二、大力发展特色矿业循环经济 打造国内一流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煤炭生产为主,火力发电、氧化铝、化工、建材等多元综合发展的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490位,是河南省管15家重点企业之一,现有员工5万多人。集团现拥有8家全资子公司、2家控股子公司和32家分公司。2006年全公司生产原煤1789万吨,实现经营总额96亿元、利税7.9亿元,其中:非煤产值52亿元。截至2006年末,公司总资产100亿元,净资产28亿元。义煤集团曾两次被命名为“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金石奖)”,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命名为“全国企业管理创新示范单位”,同年荣获“第十一届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义煤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义煤特色的矿业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矿区资源利用高效化、产业发展链条化、园区建设系统化、土地使用集约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倡导节能减排,初步实现了企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义煤集团将借助战略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手段,全面推动特色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一、发展特色矿业循环经济是资源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推进工业化的初期,人类还没有深切体会到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矛盾凸显,引发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传统增长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是单向式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深切感到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此情况下,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应运而生。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境内查明煤炭储量约5.6万亿吨,占全世界的11.6%,已探明煤炭储量1万亿吨,居世界第3位;我国又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提供了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能源、80%的民用商品能源和60%的能源化工原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尽管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偏少,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从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着“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低;矿区环境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滞后;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能力不足;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相继制定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煤炭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10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0%;煤层气开发利用率达到70%。“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煤炭工业要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实现“三个70%”,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矿业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发展特色矿业循环经济是义煤集团做强做大做久的战略选择

近几年来,义煤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占领了一些煤炭资源,但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义煤的发展目标相比,还是很有限的。义煤集团要做强做大,单纯依靠增加煤炭产量来拉长经济增长是不明智的,也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对此,义煤集团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专门邀请有关大学和研究院所制订了《义煤集团发展战略》和《义煤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发展特色矿业循环经济列入集团公司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的目标、方针和措施,把“提高煤炭回采率,加强伴生资源与煤炭共探联采、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矿区环境治理”作为四大发展重点,强力推进科技进步、自我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煤炭生产向产业多元化发展转变,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清洁化发展之路,形成义煤特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真正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义煤集团按照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具有义煤特色的矿业循环经济

1.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

近几年来,义煤集团始终坚持实施科技兴煤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炭主业,积极推广应用综放、炮放、沿空送巷等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强化技术吸收和改进、注重技术创新,积极与有关院校开展联合,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在瓦斯防治、特殊地质条件煤炭开采技术、防灭火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煤炭开采中广泛推广“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工艺”,使煤炭回采率显著提高,达到72%以上。同时,在煤炭生产中提高块煤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优质优价,实现增收不增产、增效不增产。

2.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提高共伴生资源利用率

为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义煤集团以煤炭共伴生资源(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煤层气、铝矾土)综合利用为突破口,积极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

(1)煤矸石、煤泥的综合利用。

煤炭开采出来以后,被运到洗煤厂(选煤厂)进行洗选,原煤被分离为精煤和煤矸石、煤泥,精煤作为优质的工业燃料和原料直接出售,煤矸石、煤泥留下来进行进一步加工利用。

一是以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利用为起点,发展电力和建材产业,形成“煤——矸石(煤泥)——电”产业链。义煤集团现有矸石山15座,煤矸石累计积存量已达1860多万吨,占地面积600余亩而且每年新排放煤矸石约160万吨、煤泥30万吨、煤灰10万吨,既占用大量土地,又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扰煤炭行业的这一难题,义煤集团积极发展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劣质煤电厂和新型建材,实现煤矿固体废弃物的就地转化,变废为宝。先后规划建设了三座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电厂,总装机容量148兆瓦,年利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和劣质煤170万吨。

二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发展新型建材,形成“煤——矸石(粉煤灰)——建材”产业链。义煤集团依托当地丰富的石灰石、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先后开发建设了煤矸石(粉煤灰)水泥、新型矸石砖、免烧砖等一批综合利用建材项目。目前,义煤集团已建成矸石砖厂和粉煤灰免烧砖厂各一座,年产矸石砖8000万标块、粉煤灰免烧砖8000万标块;在建3条年产6000万标块矸石砖生产线,近期即将建成投产。届时,义煤集团将达到年产3.4亿标块矸石砖(粉煤灰砖)的规模,年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70多万吨。同时,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作为水泥添加料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现已形成年产新型干法水泥200万吨的生产规模,年消耗煤矸石、粉煤灰可达80万吨以上。

三是对矸石山进行绿化、复垦。对于已自燃的矸石山,如北露天矸石山,进行绿化、复垦。近几年,选择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剌槐树在矸石山栽种,先后绿化矸石山2000多亩;在风化程度高、有机质较厚的矸石山上进行复垦造田,计1600多亩。通过对矸石山的绿化、复垦,改善了矿区环境,增加了农业用地,促进了一产的发展。

(2)矿井水的综合利用。

目前,义煤集团年均涌水量2500立方米/时。义煤集团相继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10座矿井水处理站,加强对矿井水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以节约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不同的用水需求。经过处理后的矿井水主要用作:①用作工业用水。把跃进矿井水处理后用作跃进综合利用电厂和跃进2×5万千瓦煤泥电厂辅机的冷却用水,引曹窑矿井水经多级沉淀净化后作为氧化铝、钡盐厂的工业用水。②引水上山发展一产。千秋矿把经过处理后的矿井水输送到山上发展一产,灌溉农田面积在2000亩以上。③用作生产、生活用水。处理后50%的矿井水回流井下复用(主要用于综采、综掘、防尘、防灭火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经生物、化学处理净化后作为生活用水。对矿井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减少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据估算,义煤集团对矿井水的利用率在70%以上,每年利用矿井水1300万立方米,和打水源井相比较,每年可减少支出约2000万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煤层气的综合利用。

长期以来,义煤集团在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瓦斯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也没有把瓦斯看作污染物。近两年来,义煤集团开始重视瓦斯对环境的污染,并着手进行综合治理。2006年10月,义煤集团耿村矿、千秋矿瓦斯发电项目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4000千瓦。下一步,义煤集团将根据各矿的实际情况,对瓦斯进行抽采利用,争取到2010年瓦斯综合利用率达到70%,大幅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煤系地层中铝矾土的综合开发利用。

义煤集团陕渑煤田煤系地层中普遍伴生着赋存好、品质较高的铝矾土层。为使与煤伴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开采利用,近年来义煤集团采用煤铝共探联采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资源集中地科学选址,相继建设了耐火材料厂、棕刚玉厂、氧化铝厂、建材厂等资源型企业。坚持优化设计、联合布置、合理开采、分装分运、综合利用,使伴生的铝矾土得到有效的开采利用,既减少了重复勘探、开采造成的成本升高和资源浪费问题,又充分发挥了矿井现有工程、设施、设备的作用,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同时,还缓解了矿井因煤炭资源枯竭而报废造成的就业压力。

3.加快产业化聚集和规模化提高步伐,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1)依托资源优势,构建张村煤(电、气)铝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了充分发挥义马地区丰富的煤、电、气、铝矾土等资源优势,解决环境遭到破坏、产业格局单一、抗风险能力小等诸多问题,义煤集团在项目布点上科学布局,把有相当关联度的钡盐厂、耐火材料厂、棕刚玉厂、塑料编织袋厂和氧化铝厂规划建设在渑池县张村镇,形成了一个产品、副产品和废料循环利用的工业园区。义煤集团引入系统论指导园区建设,分别对园区输入系统、自身循环系统、输出系统等三大系统的功能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一个现代化、高标准、示范性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初步建成。首先从园区输入系统着手,实施煤铝共勘联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义煤集团曹窑矿井下与煤伴生有丰富的铝矾土资源,实施煤铝联采,大大降低了采掘成本,提高了效益。其二,把距园区最近的曹窑矿外排的矿井水经多级沉淀引入张村工业园区用作工业用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三,架设专用线路、铺设供气管道把内部电厂、气化厂的电、煤气引入张村工业园区,降低了园区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燃煤造气对环境的污染。其四,加强园区自身循环系统建设。煤、铝矾土、重晶石、矿井水、电、煤气等资源进入工业园区后,义煤集团通过对园区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企业内部市场运作机制,强化就近采购和市场价采购,园区企业间产品、副产品互相循环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钡盐厂产生的副产品——生石灰直接供给一墙之隔的氧化铝厂,氧化铝厂的产品——氧化铝直接供给园区内企业——耐火材料厂、棕刚玉厂,纺织袋厂为其他4个厂生产不同类型的包装袋。其五,加强对流出园区赤泥、钡渣等废料进行制砖和生产水泥,形成一条吃干榨净的绿色产业链。经过认真实施,园区由于物料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以上,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构建跃进煤电汽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义煤集团依托邻近的跃进矿、千秋矿有丰富的煤矸石、煤泥和中尾煤资源,在两矿不到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规划建成了有相当关联度的综合利用电厂2个、年产8000万块的矸石砖厂和粉煤灰免烧砖厂各1座,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首先,跃进、千秋两矿外排的矿井水经净化后用作工业和生活用水,满足了大部分用水需求。其二,园区企业热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两个电厂实施热电联供,供热面积达11万平方米,改善了周边矿区和义马市的工业和居民用热需求。利用矸石砖厂余热用作职工洗澡和冬季厂区取暖,热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三,煤矿生产的原煤经过洗选,煤矸石、中尾煤用作电厂燃料发电和砖厂制砖,电厂粉煤灰用来生产免烧砖。园区初步形成了煤、电、汽、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促进了矿区经济的发展。

4.积极推进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统筹城乡发展

义马矿区开采历经半个世纪,个别矿已超过百年,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充分暴露,治理的艰巨性、迫切性和难度都很大。近几年来,国家为了解决“四矿”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老矿区的改造。义煤集团与三门峡市、洛阳市达成共识,实施统筹规划,把矿区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和地方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地企共同发展。

(1)实施沉陷区治理。煤矿由于多年开采,地下采空面积不断增大、地面沉陷日趋严重,造成大量土地不能耕种,地面设施受到破坏,住宅不适于居住。为此,义煤集团启动了历史上最大的沉陷区治理工程,在义马市区和周边两个矿区规划建设三个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总占地18公顷,计划搬迁4994户,涉及近2万城乡人口,复垦面积134公顷,相对新增农业和工业用地120公顷。

(2)实施棚户区改造。义煤集团在河南省和三门峡、洛阳市等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河南煤炭行业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义煤集团集中改造的棚户区共有18片,拆除建筑面积104余万平方米,搬迁居民2.4万户、7.11万人,拟新建183万平方米,占地1800亩,总投资14亿~15亿元,相对新增农业和工业用地140公顷。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美好未来

在省国资委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5月底,义煤集团与永煤集团、省煤气集团、省燃化公司进行战略性重组,联合组成河南煤业化工集团,6月初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60亿元。河南煤业集团发展方向是“以煤为主,发展煤化工”,重点打造“煤炭——煤化工”产业链,发展目标是:打造中部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强做大,力争尽快进入中国100强企业前50位。义煤集团作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重要成员,将以此重要战略机遇为契机,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超前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国内一流能源化工集团。

(1)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做强做大煤炭主业。煤炭企业作为资源型企业,其发展核心还是要依靠资源,一要有足够资源储备,二要利用先进技术合理开采资源,三要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义煤集团将充分发挥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跨地区、跨省界、跨国界占领煤炭资源,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足够资源。争取经过3~5年,煤炭产量达到1亿吨以上,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利润60亿元以上。

(2)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义煤集团将抓住300万吨煤制油项目即将落户三门峡地区这一重大机遇,积极参与项目的各项前期筹备工作,积极推进“煤——油——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依托河南省煤气集团现有煤气化项目和千秋、跃进矿的低热值煤炭资源,积极推进与美国ses公司合作步伐,加快合资建设日产1000万标方煤气项目,满足年产100万吨甲醇用气需要,并进行二甲醚、醋酸等下游产品开发,充实“煤——气——化”产业链。争取经过5~10年的发展,投入400亿元以上,使煤化工产业年新增产值400亿元以上、利润80亿元以上。

(3)依托丰富的铝矾土、煤炭等资源优势,打造铝深加工基地。在三门峡市政府的支持下,义煤集团与广新外贸集团等大企业将加快推进三门峡市100万吨/年铝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双方利用义翔铝业公司现有铝土矿资源,把氧化铝产能扩大到100万吨/年,同时延长产业链,建成50万吨/年铝材深加工及为其配套的相关项目,形成铝矿开发加工利用到生产铝型材、铝板带、铝合金等产品系列,实现从铝土矿到铝制品完整的铝工业体系。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利润40亿元以上。

(4)依托石灰石、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做大新型建材产业。在搞好现有年产18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经营基础上,加快第二条线的建设,并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使水泥年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产值10亿元、利润2亿元以上,打造豫西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同时,依托矿区丰富的煤矸石、粉煤灰等资源,在现有千秋矸石砖厂和跃进免烧砖厂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4~5条矸石砖和免烧砖生产线,争取在5年内使矸石砖和免烧砖产量达到4.5亿块,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利润3000万元。

(5)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煤炭伴生资源的利用率,推进电力、建材等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资源利用率均要达到80%以上。

(6)围绕矿区配套服务,促进建筑、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豫建公司和永兴公司,打造豫西最大、实力最强的建筑企业。依托机电总厂,整合现有机械制造资源,造成河南一流煤机制造企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把义煤集团真正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四、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1)建议各级政府要从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鼓励扶持资源型企业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2)煤炭及伴生资源配置向大企业集团倾斜,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煤炭及伴生资源实行战略资源管理,实行保护性开发,依法维护煤炭资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浪费资源企业惩治力度,甚至制定回采率达不到规定要求企业的退出机制及政策。禁止将国家规划矿、国有重点煤矿后备资源矿区和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稀缺煤种化整为零,人为分割成小块井田招标拍卖。煤炭及其伴生资源(如铝矾土)配置向大集团倾斜,发挥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3)政策保持连续性,保障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停小火电的政策,对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煤炭企业现有的矸石、煤泥、中尾煤综合利用电厂不属于小火电机组。建设矸石电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煤矿固体废弃物,减少堆存占地,减轻环境污染,并尽量把这些能量加以回收,而不是为了单纯发电。对此类电厂不宜采取“一刀切”,强行进行关闭。否则,就会增加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和占地,达不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更实现不了国家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的“三个70%”。

(4)加快煤炭科技进步,积极倡导绿色开采和利用技术创新。煤矿资源的高效开采和利用,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扶持。对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技术研究的矿山,政府可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支持,提高资源保护和技术改造给企业带来的现实收益,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创建高产、高效、低耗、节能、环保型矿井。

(5)加强矿业秩序整顿,坚决关闭无证非法的各类小矿。无证非煤小矿,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和扰乱了市场秩序,成为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和职工个人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祸端,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顿和治理,坚决关闭,还煤矿开采一片洁净的天空。

五、结束语

近几年来,义煤集团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了“矿区资源利用高效化、产业发展链条化、园区建设系统化、土地使用集约化”独具义煤特色的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义煤集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在迈向国内一流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的道路上,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始终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地企同步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的格局。

2.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和不同发展任务的要求,确定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4.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td—scdma等自主创新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示范带动,推广普及。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环境优良、带动效应明显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至2012年)。

(1)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技术在推动产业链协作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工业产品及装备的信息化率。积极推进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等产品融合现代数控、智能化、网络等信息技术,推动工业产品及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信息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力争达到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要基本普及互联网应用,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3以上。

(4)较为广泛地应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5)加快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结构科学、应用高效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无线电监管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

2.中远期目标。

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大幅提高工业产品及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普及,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明显增强。抓住物联网发展的契机,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并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增强信息技术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贡献,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基本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的融合。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共性信息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线,以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1.能源工业。

构建电力行业高速综合数据传输网络,普及厂(站)级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系统。重点建设煤炭行业三级安全生产监督检察信息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煤炭企业井下瓦斯监测系统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对现有煤矿、选煤厂的升级改造,推动现代化、标准化的大煤矿的建设,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原材料工业。

加快推动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锰及锰加工、镁及镁加工、金及金加工、重晶石及其加工、钢及新特材料、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和管理信息化。以煤电化、煤钢电、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项目为重点,推进原材料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钢及新特材料等优势原材料的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预警和控制技术,提升环保和安全检测水平,实现清洁文明生产。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建立物流管理平台,使物料采购、产品销售、库存数据与财务数据紧密衔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贵阳、遵义国家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

3.消费品工业。

以品牌资源整合为主线,以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品种质量显著增强,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为目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运用,逐步提升烟草、白酒、特色食品、医药、林纸一体化和旅游商品等消费品工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在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等行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和网上营销系统;鼓励企业利用信息防伪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驰名商标和名特优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烟草行业,推进现场总线的应用,并为系统集成运行创造条件。支持电信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

4.装备制造业。

整合军地装备制造业优势,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作为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深化信息技术在飞机及飞机零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零部件、铁路车辆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农业机械及零部件、电子产品及零部件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研究开发智能化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开发适用于复杂连续过程的综合数字控制系统和和新型智能仪表设备。加快发展环境监测设备和系统,面向循环经济,发展废旧装备自动拆解处理线。加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

(二)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引导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重点提升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物流、供应链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现代流通企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融合;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

二是大力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立足于我省工业化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急需的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抓住三网融合趋势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大力发展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型应用业务;加快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服务中心、信息安全外包服务中心、服务呼叫中心建设;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营销、消费服务的融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链接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以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商务模式创新。

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金融、管理咨询等领域的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功能。

2.加速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

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产业,培育经济长远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以3g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消费电子、通信、网络和内容服务等4c融合的创新产品,在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等方面实现突破。以物联网发展为契机,利用我省已有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等产品。深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发展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深化共伴生矿的开发,尤其在稀土、稀有金属等的利用,有重点地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促进我省工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由原材料加工向制造、由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资生产流通管理系统、农业节水信息系统等应用技术和系统,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方式,利用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循环经济体系等理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工业化”进程。

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建立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设立一批企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大、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工作有一定基础、在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优势突出、环境优良、效益显著的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创办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园区。

以试验区和示范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安全可靠、效益显著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影响力大的重点示范企业;实施一批以我省优势产业为重点,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推广价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通过试验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积极探索加速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机制、新政策、新办法和新经验,解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促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入开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把贵阳—遵义—安顺工业带列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把安顺国家级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和贵钢特新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建设成信息化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规模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为契机,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励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发展融合衍生出的新型业务和新兴产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单项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并大力推广应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协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企业间业务联动支撑平台,搭建区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广电子认证应用和服务,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六)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应用,促进我省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融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创新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省创新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及时收集并向企业发布和推荐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安全领域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

(七)鼓励和支持通信运营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

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在深化企业转型、拓展增值服务、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本、技术、人才、服务、客户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加大技术业务、产品、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

支持和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加快推进以3g为重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稳定、覆盖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大力开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以及生产装备过程的自动化,普及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标准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内部管理平台、企业信息安全平台等系列产品,积极协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新和发展。切实将业务和服务向其他领域延伸,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兼顾、可定制、低成本的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省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行业管理上,建立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信息服务上,要促进面向行业和产业集聚地的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的健康发展,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全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工作,并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科学设计相关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建立激励机制,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纳入全省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融资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抓紧出台《贵州省信息化条例》和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办法,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省技术改造资金、科技创新资金、节能资金、信息化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支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基地及园区的建设,推动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培训认证体系,规范人才教育培训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评估体系。积极实施国家“653”工程,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构建具有行业和贵州特点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体系。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业业务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建成一批面向行业应用的基础性公共数据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