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周报:美丽中国新政 | 长三角三年计划 | 碳排放权

周报:美丽中国新政 | 长三角三年计划 | 碳排放权

发布时间:2024-01-25 16:42:57

  1. 我国力争到哪一年前实现碳达峰?
  2. 2021年3月25日碳达峰哪里
  3.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筐,别什么都往里装

一、我国力争到哪一年前实现碳达峰?

力争到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我觉得我国应该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我国还是比较重视环境的。

二、2021年3月25日碳达峰哪里

2021年3月25日碳达峰研讨会在上海召开。2021年3月25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标准化支撑长三角碳达峰实施路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为助力长三角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以“领跑者”制度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筐,别什么都往里装

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定调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局面火热发展,许多城市已经积极启动了行动计划。

5月的最后一天,上海浦东上线“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用以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打造“双碳”示范区。

往前推10天,浙江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要“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多作贡献、勇当先锋,打造‘重要窗口’重大标志性成果”。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对我国而言,碳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就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当前最主要的是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推进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并迅速转为下降趋势,持续降低排放总量,走上长期碳中和的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也有一些地方在碳达峰、碳中和上出现焦虑心态,一些企业做起了碳达峰概念营销,甚至有的地区“破罐子破摔”,企图借碳达峰“攀高峰”“冲高峰”,有了发展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歪心思。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认识碳达峰?碳排放怎样才算真正达峰,达峰之后又出现了增长,该怎么办?碳达峰、碳中和有望提前实现吗?需要付出哪些努力甚至代价?

围绕这些问题,国内一线气候、能源、经济专家给出了一些思考。

关于“双碳”,学术界和产业界时常提及的一个说法是:欧洲主要国家约在上世纪90年代碳达峰,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间有60年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这个过程能否保证平稳和安全,是一个艰巨任务。

在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看来,“3060”的碳排放目标的确有挑战,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但不一定是艰苦卓绝的努力。

李俊峰提醒,正确认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首先要认识到,这个目标不是心血来潮的决定,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政策层面看,1992年至1994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环保局就进行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与控制策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减排温室气体的三项主要措施,分别是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

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组织了关于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研究,既为2007年国务院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减排措施提供了支持。

2013年,国家启动关于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了203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以及本世纪中叶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愿景和技术路径。

2016年国家低排放发展战略研究启动,基本形成了本世纪中叶的国家低排放总体战略,也即碳中和的目标。

到了2020年,我国开始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目标、技术路径和路线图。

从产业角度来看,过去30年里,人工智能技术、能源技术、交通技术、环保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碳汇技术等一批崭新的技术应运而生,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不断更新。

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能源双控,我国碳排放过快增长的势头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遏制,“十三五”期间,已有部分省市实现碳达峰或接近达峰状态。

“我们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政策和产业积累。”李俊峰认为,中国走向碳中和是 历史 传承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 历史 传承,不会突然冒出来一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就是一个潮流,大家必须按照这个方向走。”

尽管各地区在推进“双碳”目标上表现积极,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紧张、焦虑的心态: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碳达峰?万一以为到了峰值,结果之后又出现增长呢?

欧洲的碳达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事后才得出什么是碳排放峰值。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欧盟碳排放于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最高,欧洲主要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此后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平台期,才开始缓慢下降,目前即将步入快速下降阶段。

我国与欧洲情况不同,是人为地设定了碳达峰的时间表,从逻辑出发,要想为之后的碳中和争取时间,那么就需要将碳达峰的日子提前。但目前,我国碳排放整体仍处在爬坡阶段,还没有看到峰顶。未知之下,碳达峰恐惧症在部分地区形成。

李俊峰认为,这种焦虑心态,大可不必。

支撑这一说法的理由是,2012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出现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负增长,扣除2011年的数据调整和2018年、2019年两年的反弹,我国在2011年已经达到了碳排放峰值,“十三五”期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约占80%)。

“碳达峰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拐点,达峰后仍会出现一些波动,包括小幅的增长、下降等反复,不必过度计较。”李俊峰认为,从能源消费增长来看,中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出现了拐点,海南省、深圳市等省市已经可以开始讨论碳中和问题了。

既然已经有省市实现达峰或接近达峰,那么,全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有望提前实现吗?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之前保守估计2025或2026年就可以实现碳达峰,但以我国目前这种增长的态势来看,应该还得提前一两年,但是具体多少量达到净排放峰值比较难以判断。

“还是要取决于这几年的经济走向是怎么样的,这跟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准确判断,就很难判断高点。另外还得考虑到最近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林伯强说。

与此同时,要提前实现目标,当前阶段一些走歪路的想法和做法也要摒弃。

在李俊峰看来,提前实现碳达峰,发达地区的难度不一定会很小,要防止一两个项目就突破防线;落后地区要防止“破罐破摔”,拉高排放水平。“一定要把碳达峰与稳中有降和碳中和的目标联系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提醒,要防止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防止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抓住产业调整的机遇,指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期间,中国70%-75%的地区碳排放能够实现达峰,这样才能在2030年前顺利实现达峰目标。”李俊峰说。

约50年前,美国就开启了能源创新革命,大力发展光伏、氢能,欧盟也开始通过对民众力量的唤醒,不断加快减碳技术及机制的研究。日本也在能源计划方面不断加大 科技 研发及人才培养投入,致力于颠覆性技术的创造创新。

从这些国家的实践来看,碳达峰、碳中和表面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问题,实则是事关经济 社会 系统性变革的发展问题。它不仅涉及能源结构升级,还包括增长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重要力量。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国目前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绝非单纯意义上的环保竞赛,而是全新一轮的 科技 创新竞赛、绿色创新竞赛。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因此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李俊峰说。

与此同时,所有的国家意志和国家努力,最终都要由地方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样如此。

多位专家认为,要想全国按时甚至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离不开长三角、珠三角等碳排放重点区域率先实践 探索 。

以海南为例,可以靠自身政策的灵活性,在交通电气、高速公路充电桩基建进行布局,同时在新能源光伏、海上风电、核电等领域施展拳脚。

再比如光伏制造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企业和人才最集聚的长三角地区,可以在压降煤炭消费的同时,以应用拓展市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低碳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高碳企业及脱碳技术的试点示范项目。

通过这些地区的经验,找到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可以为全国未来的碳中和积累经验。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央企、大型企业等率先 探索 转型之路。

另一方面,可按照空间、区位、能源和资源禀赋及产业布局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全国不同地区在发展、资源能源和产业方面的功能,分类施策,推动各地方逐步碳达峰、碳中和。

比如,可以考虑要求中东部地区率先达峰,为西部及落后地区发展留出空间;鼓励有条件或创造条件提前达峰,允许落后地区2030年以后达峰。

再者,抓住主要矛盾,推动行业依次达峰。比如让工业行业率先达峰,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排放领域率先达峰,建筑、交通等可以在2030年左右达峰,个别行业可以在2035年以后达峰。